沙湾古镇,位于广州番禺,始建于南宋,是一个有着800多年历史的岭南文化古镇
先后获授中国民间艺术之乡、中国历史文化名镇、2017年6月,获评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沙湾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狮舞、广东音乐,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沙湾飘色、砖雕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有何世良(砖雕)、周镇隆(龙狮)、黎汉明(飘色)
饮食文化方面,沙湾姜埋奶享誉省港澳,传统的菜色如鸡丝酿芽菜、豉椒碌鹅、狗仔粥
著名景点:何少霞故居、何氏大宗祠,留耕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沙湾古镇2013年元旦起收费55元★
从2013年元旦起,沙湾古镇景区将实施围蔽管理。届时,非沙湾镇户籍游客进入景区,即使不参观留耕堂等收费场馆,也必须花钱购买55元的门票,才能游走于古镇的大街小巷。
消息一出,立即遭到多方质疑,不少居民认为,沙湾古镇实行围蔽收费,不但给当地村民生活带来不便,更担心有“赶客”的反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何少霞故居★
何少霞故居位于广州市番禺区 [2] 沙湾镇北村车陂街惠岩巷7号,建于清代。
属硬山顶两层青砖楼房,底层青砖石脚三间两廊,建筑面积约105平方米,面宽10.2米,进深10.3米,墙基和门槛以花岗岩石砌筑,石门额上有砖雕。故居现由其后人居住,保存完好,由何少霞外甥朱伟森居住。
何少霞(1894-1942),名振渠,字乾调,沙湾北村人。出身书香之家,自幼受粤剧熏陶,为人诚实,学风严谨。
何少霞在乡里以教书和创作广东音乐为主,曾在乡女子小学德明小学、象贤中学任教,与远房叔父何柳堂、何与年等探讨广东音乐的演奏、创作、评论,并与广东音乐名家吕文成、尹自重、何大傻以及西洋音乐家何安东共同研究探讨广东音乐及西洋音乐,因而精通广东音乐,熟弹琵琶、三弦以及各种乐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农耕生活馆★
建于清代中叶,为沙湾传统“一偏一正”小户民居。该馆展现沙湾清末民初农户的居所场景,陈列了沙湾各种传统农耕用具,再现沙湾近代农耕社会的生活气息。
清水井位于沙湾商贸中心、安宁中街西南端,是沙湾地标式的构筑物。不管周围的环境变化有多大,即使是“少小离家老大还”的老沙湾人只要站在这个地方,就能对东南西北各方的情况一目了然。
1959年,沙湾未筑村中公路前,清水井北面紧靠安宁中街,隔街正对着设有二楼的冠南茶居,东南隔街处便是卖咸鱼的杂货铺,正南面是大巷涌路,偏西,是用石板盖渠面的粥粉店,紧靠正西的是著名的“牛奶当”牛奶甜品店。
清水井是一口南北向,宽约3米、长约4米,深1.5米,四周垂直、平底、无盖石,东、南、北设井栏,全用白麻石砌成的长方形公用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何氏大宗祠★
何氏大宗祠又叫留耕堂,位于番禺区沙湾镇。始建于南宋德佑元年(1275年),后几毁几建,现规模是于清康熙年间扩建而成的,沙湾何氏大宗祠又名沙湾留耕堂,是沙湾何氏宗族的大祠堂。
“留耕”两字取自“阴德远从宗祖种,心田留与子孙耕”,意即建祠造福后人。
何氏大宗祠为何姓厚本堂,在乐从镇水腾管理区沙边村八坊。按民初版《何氏事略全卷》载: “……今览旧谱,则前人亦几费经营矣,其始建何时无可考,惟载重修始于康熙四十九年。”(1710)按该祠现存的建筑形制,构件用材、装饰工艺等实物,如头门上盖之莲花托斗拱、砺石为柱、沙岩华板饰件等观察比较,均属晚明遗物。
据此,该祠的始建年代,应不低于晚明,而其后座及两廊等,则为清代重修之物。
厚本堂面阔,进深三座,主体建筑外有后楼,为该堂旧厨。同治末改修为有厅有厨,供小事聚会之用。
头门为歇山顶式,莲花托斗拱,四柱和两边底梁均为砺石所造,横梁雕有瑞兽、花草等纹饰,头门两仓台外壁华板,通饰龙,马,麒麟等瑞兽浮雕,线条粗犷,古朴传神,是我县现存古祠中较好的一座,现为沙边小学校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留耕堂★
留耕堂 [3] 位于北村的“庐江咛道”,为沙湾何氏宗族的始祖祠。始建于元代至元乙亥年(1275 年),数百年来历经劫难,屡毁屡建。
现时的面貌是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始,按明制品官家庙的有关规格,先后共花了17年时间扩建而成。
全祠地势北高南低,主建筑占地3334.25平方米,为五开五进形制,有头门、钟鼓楼、仪门、东西两庑、拜庭、后寝和衬祠等各个部分。
各建筑物按古代宗法礼仪所需的功能而布局,依中轴线排列并向两旁对称展开,恢宏轩敞,其建筑布局、结构和典雅宏丽的装饰,展现了高超的古建筑艺术。体现出古代风水学说中的最佳选址与座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峰塔★
位于北村官巷里与步云里交界,又名文昌阁、文魁塔,始建于清康熙六十年(1721年)。
文峰塔曾是古沙湾的制高点,由安宁西街进士里巷进入。该塔六角三层,不但是何族留耕堂的风水建筑,而且塔内供奉了“文魁星”神像,原为乡中读书人和儿童“开冬学”必来叩拜之神。建塔意在昌盛沙湾文风,勉励读书人努力学习,奋发进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何世良艺术馆
艺术馆创建于有着200多年历史、修缮后成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的原沙湾乡“仁让公局”旧址内,这是沙湾镇委、镇政府多年以来一直坚持贯彻“保护历史文物建筑,并加以合理活化利用”的工作作风,以提升“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实力与品牌形象的又一体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沙湾民俗文化博览馆★
沙湾民俗文化博览馆位于沙湾古镇旅游景区安宁广场,通过实物展示、文字图片、场景还原方式呈现沙湾的民间文化与风土人情,重现了沙湾的民俗记忆
沙湾历史悠久,保存了众多先民遗迹与民风民俗。沙湾民俗文化博览馆的建成,填补了沙湾无综合性历史文化展示馆的空白,也是番禺区首个镇街级的综合性地方文化展览馆。因此,沙湾民俗文化博览馆在重点突出沙湾民俗文化之余,还兼顾“历史文化陈列”的需求,保留、展现了沙湾的历史文化记忆,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把“根”留住,再现沙湾“故”事。
展览陈列区设主题为“湾月青萝,本善长流”的沙湾民俗文化展,以“乡”为关键词,分为“乡里”“乡族”“乡居”“乡韵”四大单元,展出了自有、捐赠或征购等方式征集的100余件民俗实物,展现沙湾的历史地理变迁、“耕读传家”的宗族文化、生产生活习俗与民间艺术,共同组成一幅立体、完整、活态的沙湾民俗画卷,讲述了“何为沙湾”,以及“沙湾何以沙湾”,唤起参观者心底的乡愁。
除常规的实物、图文展示外,沙湾民俗文化博览馆还通过3D墙绘、空间营造、人物模型等多种方法进行场景还原,打造立体的文化空间,让参观者一秒“穿越时空”,全方位、多角度感受沙湾民俗文化的独特魅力。
“乡族”单元运用了整墙3D彩绘与烧猪模型相结合的方式,还原了俗称的“太公分猪肉”的场景,以此生动解释旧时沙湾完善的宗族组织与管理制度。在博览馆的入口与出口楼梯处,同样也有大面积的3D彩绘。入口处是热闹迎宾的醒狮与象征着“独占鳌头”寓意的沙湾鳌鱼图案,出口处则是近年沙湾的“网红”黄花风铃木的图案。找到适合的角度,便能和这些富有创意与趣味的3D画来一张仿佛置身其中的合影。
“乡居”单元营造了传统“三间两廊”规格民居的厅堂与天井部分的空间,整体装饰与摆设均依传统还原,让人如同步入了旧时的沙湾人家。值得一提的是,天井月洞门及花坛各处的灰塑,均为灰塑艺人现场手工制作,而天井中的屏风、厅堂的趟栊门以及厅堂内陈设的家具,也均是从沙湾旧民居中收集而来的清代至民国时期的旧物。
“乡韵”单元整体打造成了古街市的场景,1:1还原的4板沙湾飘色,加上开路的鳌鱼和伴奏的八音锣鼓柜,组成了一支长逾20米的飘色巡游队伍。双龙戏珠在空中盘桓,各色的鱼灯光影交织,不绝于耳的广东音乐声……让人不由自主地加入了这一场民间艺术大巡游。再往前走,街道两侧是大茶楼、灯笼铺、杂货铺、中医馆、打锡铺等商铺,大树下还有一个卖水牛奶甜品的摊档,桌上摆放着逼真的沙湾特色食品模型,叫卖声与美食的香味似乎迎面而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何炳林院士纪念馆(衍庆堂)
位于安宁中街的衍庆堂,建于清嘉庆年间,原是奉祀何氏留耕堂甲二房九世何志明及以下祖先的宗祠。现辟作何炳林院士纪念馆。
何炳林(1918-2007),沙湾何族第二十四传孙,我国著名高分子化学家和教育家,曾为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试爆成功作出杰出贡献,又为国家培养了大批科技人才。最重要的是开创并发展了中国的离子交换树脂工业,被誉为“离子交换树脂之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广东音乐纪念馆(三稔厅)★
三稔厅是一座典型的“私伙太公厅”建筑,约建于清嘉庆年间,原属车陂街何高尧的家庭所有。这私伙厅自建成后,既未改堂名也未供奉过神主,因此当时大家只是称它为“大厅”。
三稔厅从建成后,这里便成了何氏几代广东音乐家和爱好者的聚会之所,产生过著名作曲家兼演奏家何博众、何柳堂、何少霞、何与年等举足轻重的人物,成为广东音乐重要的发源地旧址。
三稔厅的由来
三稔厅名字一开始只是被人们称为“大厅”,而后来改名为“三稔厅”,其实是源自于厅中天井里的三稔树,相传这棵三稔树是由粤乐先师——何博众亲手栽植的,至今已达百年树龄了。正是因为这棵极具标志性与纪念意义的三稔树,能够有效地弘扬和宣传沙湾古镇的音乐文化,故在修缮布置时广泛咨询群众意见,用“三稔厅”来取代旧名。
谈到三稔厅就不得不说一下沙湾何氏广东音乐,而广东音乐著名的三首曲目:《赛龙夺锦》、《雨打芭蕉》、以及《饿马摇铃》都是由何博众一手创作出来,再经过何氏三杰不断的创新将一首首优美动人的广东音乐推向全国乃至全世界,让这些名曲流传至今。
沙湾何氏广东音乐最大的一个特点是每一首曲目都非常有意境,例如雨打芭蕉这一首曲目,相传在道光年间的一个初夏傍晚,何博众正在自家屋后的琵琶园方便的时候,忽然风起雨至,将芭蕉叶打得哔哔作响。他随手拉过一片蕉叶遮于头上,可雨水却从叶上淋漓而下,发出极富韵致的“滴滴嗒嗒”之声。他静心聆听着这大自然奏出的乐章,顿时触发创作灵感,回去后就以他娴熟的“十指琵琶”技法,谱成了《雨打芭蕉》一曲,通过乐曲将雨泽蕉林的南国自然景象完美再现。
sour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