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侨新村 #区庄 #黄花岗
This stream is created with #prismlivestudio
————————
华侨新村是中国广东省广州市的一个住宅小区,位于越秀区华乐街道,面积约0.22平方公里,有花园式独立庭院177座、公寓291座[1]。华侨新村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建立的第一个大型华侨住宅区,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归侨、侨眷在此落地生根;也是广州市人民政府首批推出的十四个广州市历史文化街区之一。华侨新村东邻黄花岗公园,西至淘金路,南起环市东路,北至广深铁路,由团结路、爱国路、光明路、和平路、友爱路五条自然街相互连通。
1954年8月,第一届广州市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筹建华侨新村的决议。起初是为了配合广州城市建设,增加民房,并贯彻1954年7月中央侨务扩大会议关于“便利华侨建筑房屋与兴办公益事业”的指示。随后进行选址、征地、测量、规划和设计工作[3]。同年10月,市政府将白云山南麓25万平方米的土地划为华侨新村的建设用地;11月,“广州市华侨新村筹建委员会”正式成立。
1955年5月15日,时任中共广州市委书记、市人民政府市长朱光亲临主持了奠基仪式,归侨、侨眷两千多人参加。在奠基的时候,环市路还没形成,先烈路还是“黄泥路”,附近唯一的建筑是一栋电报大楼,后来成为了“筹委会”的办公室。
华侨小学建成
1956年4月,包括有教学大楼、礼堂和学生宿舍的华侨小学,首先建成使用[3]。至1957年,华侨新村分甲、乙、丙、丁多种类型的独院式住宅和集体公寓不断建成,新村已具规模[3]。到1965年,共有177座独立庭院、291座公寓建成。
文化大革命期间,因有“海外关系”,华侨幼儿园停办;华侨小学遭破坏;礼堂上“华侨热爱祖国”的刻字被砸烂。拨乱反正后,华侨学校开办中学,幼儿园复办,“华侨热爱祖国”的刻字仿原样重新安装,村口被破坏的村名标志重新布置。
1985年中,华侨新村人工湖被征用填平。9月15日,广州文化发展总公司与林增(香港)投资有限公司签订合同,在人工湖上兴建25层高的广州文化假日酒店。
2021年,华侨新村接受市政府的微改造,对道路、台阶、围墙外立面进行了改造翻新,也搭建智能化管理平台,开发出专属于华侨新村服务小程序,实现智慧停车、无人机安防巡查。
————————————
黄花岗公园(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位于广东省广州市先烈中路,是为了纪念于1911年4月,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在黄花岗起义中英勇牺牲的七十二位烈士而修建。除了七十二烈士墓之外,墓园内还陆续地修建了王昌墓、邓仲元墓、冯如墓、潘达微墓、史坚如墓和杨仙逸墓。
七十二烈士尸骨由潘达微收葬,他1906年参加中国同盟会,三‧二九起义失败后,购得东郊红花岗,改原地名为黄花岗,是以秋日黄花喻烈士不屈的品格,最初该处只是黄土一抔的墓地,甚为荒凉。此后,黄花岗之名沿用至今。1918年,滇军师长方声涛(方声洞之兄)募款修墓,广州国会非常会议议长林森募得侨资赞助。早期墓园为著名设计师杨锡宗设计,孙中山亲手栽植了马尾松。
1921年,纪功坊、墓亭相继落成,又查72烈士之外,尚有14名烈士死于黄花岗起义,共86人,姓名全部刻于《广州辛亥三月二十九日革命记》石碑的背面。
1924年,大本营军政部与广东省长公署保护墓园布告:大本营军政部及广东省长公署奉孙中山大元帅训令,以《布告第一一号》文,由军政部长程潜及广东省长廖仲恺联合签署发布。公布划定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园地界范围:
墓园落成后不久,有人认为,整个结构像公园式,因内有茶亭、水池、音乐台等游乐设施,有失庄严,建议改为坟场式;纪功坊上的自由神,是外国人崇拜的偶像,不宜用在纪念七十二烈士的坟场中。因此在1930年5月,广东省政府第五届委员会第78次会议议决重修黄花岗坟园计划。改建工程分三期进行,最大工程有二:纪功坊上的自由神像换成国民党党徽;改建墓道,开辟正南大墓道,正面大路入口处建筑一座宏伟古朴的牌坊,上嵌孙中山1921年所题“浩气长存”四字,作为正门,原来的大门改为侧门。整个改建工程至1937年3月竣工。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政后,广州市人民政府重修并扩建了该陵园,并命名为黄花岗公园。潘达微墓于1951年自模范监狱旁迁入;范鸿泰墓于1958年自先烈路二望岗迁入。
1961年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因城市的发展,道路的开拓,本来广袤而完整的七十二烈士墓园被分割得支离破碎;把一个庄严肃穆的烈士陵园,压缩为一个不大的“公园”。
烈士墓落成之初纪功坊上曾仿照美国及法国设有象征共和理想的自由女神像,由美洲华侨党员赠送,神像约有两米多高,头戴七束光芒冠冕,左手挟着《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右手举槌,正对前方墓塘碑亭顶部的自由钟,警醒革命者尚未成功,仍需努力。当时在神像脚下,左右各蹲伏着一只石雕雄鹰,亟待向蓝天飞翔[2]。1936年,因被认为作为外国人偶像的自由神放在坟场不合适而改成国民党党徽石块[1]。也有说法指西安事变后的1937年,蒋介石到黄花岗拜祭先烈,看见自由女神像心中不悦,说了一句“现在的民主自由太泛滥了”。随后当局下令以国民党党徽换下了自由女神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原来的自由女神像被重新放回,此时神像左手中的槌子已不知去向,于是被塞上了一杆枪,象征“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文化大革命期间,广州市近千名红卫兵于1966年8月28日在墓地汇集,举行宣判“散发着资本主义毒素”的“自由神”大会。大会后,红卫兵登上墓顶,手持铁锤将“自由女神”推倒砸碎,并换上一支约2米的水泥塑火炬,寓意“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文革的烈火可以烧遍全中国。后因北京直接干预,纪功坊其后才没有被红卫兵用炸药炸毁。陵园内几乎所有墓碑、石碑的碑文均曾被红卫兵破坏,某些人名被凿去,被修理过的文字有:中华民国、国民党、革命、浩气长存、孙中山敬题、民国十年、蒋中正、胡汉民/胡汉民先生/胡汉民敬题/番禺胡汉民书、林森、陈炯明、陈逆炯明、汪兆铭/汪精卫、邹鲁/鲁(邹鲁撰文的自称)、袁世凯、总裁。两年后,有人认为这支火炬与整个建筑的风格不协调而将其移走,剩下光秃秃的坐垫。
1981年12月11日,刚成立的广州市人民政府(前广州市革命委员会)决定重修黄花岗陵墓,当时发现原来纪功坊上的自由神像已失踪,文革时期换上的火炬也没有了,碑亭上国民党徽被挖去,不少碑文被凿去,墓道上两条连州青石透雕龙柱的龙须被打断。继而拨款重塑自由女神像,新雕像仿照美国自由女神像,手持火炬,由广州美术学院的一位教授、雕塑家林毓豪和罗国强重新塑造,左手持法律书,右手高擎火炬,意味自由将在法律的严格保护下。被毁坏的碑文等后来被重新填补,但时至今日仍能清楚可以看到修补痕迹。而黄花井上被凿掉的青天白日图案则没有修复。
————————————
广州市十九路军淞沪抗日阵亡将士陵园位于中国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水荫路113号,是由华侨捐资建立纪念中华民国国民革命军第十九路军在1932年淞沪抗战中阵亡将士的陵园。
1928年第十九路军前身十一军曾在此建公墓。1932年1月28日23时30分(UTC+8时)日本海军陆战队出兵进犯上海闸北,遭到驻防淞沪地区的十九路军的顽强抵抗,随后第五军也加入战斗,至5月5日签订《淞沪停战协定》,淞沪抗战结束。由于十九路军基本上是一支由广东人组成的军队,1933年由华侨捐资建成的烈士陵园,改为十九路军淞沪抗日阵亡将士坟园,抗日战争期间遭到严重破坏,20世纪50年代在陵墓周围种植林木,文化大革命期间再次遭到破坏。1981年成立十九路军淞沪抗日阵亡将士陵园管理处,并辟为陵园。1983年被公布为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1989年8月31日被国务院列为第二批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1990年被公布为全国近代优秀建筑单位,同年更名为广州市十九路军淞沪抗日阵亡将士陵园。1994年定为广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95年1月被民政部公布为全国第一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0年定为广东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2年7月晋升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同年被评为国家3A旅游景区。
————————
00:00:00 Intro
00:00:10 环市东路友谊广场/淘金北路
00:19:00 华侨新村
00:50:00 黄花岗/东山广场/区庄
01:22:00 云鹤北街
01:58:00 环市东路/动物公园南门/水荫路
02:25:00 十九路军陵园/水荫南路
02:52:00 广州大道南/执信中学(水荫路校区)
03:10:03 ending
source